当前位置: 首页> 成考资料> 正文>
2025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卷
发布时间:2025-04-05 15:35:08     作者:创始人     点击:0

2025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卷

一、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和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踽踽独行:“踽”读作jǔ,意思是“慢步行走的样子”

B. 沆瀣一气:“沆瀣”读作hàng xiè,意思是“唐时的崔沆、崔瀣。”

C. 莘莘学子:“莘”读作shēn,意思是“茂盛的样子”

D. 脍炙人口:“脍”读作huì,意思是“细切的肉”

答案:B

解析:

A项错误,“踽踽独行”中的“踽”虽然读作jǔ,但释义不完全准确。它更准确地表达的是孤零的样子,常用于形容人独自走路的孤单情景。

B项正确,“沆瀣一气”中的“沆瀣”读作hàng xiè,意思也符合成语原意,即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C项错误,“莘莘学子”中的“莘”应读作shēn,但在此成语中,它并非指茂盛的样子,而是众多的样子。

D项错误,“脍炙人口”中的“脍”应读作kuài,而非huì,意思是细切的肉。

2.下列选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再接再励  面面俱到  迫不及待  蜂拥而至

B. 金榜提名  直接了当  一望无垠  信口雌黄

C. 卑躬屈膝  出类拔萃  幅员辽阔  沽名钓誉

D. 枉费心机  兴高彩烈  棉里藏针  销声匿迹

答案:C

解析:

A项中,“再接再励”字形错误,应为“再接再厉”。

B项中,“金榜提名”应为“金榜题名”;“直接了当”应为“直截了当”。

C项中所有字形均正确,无误。

D项中,“兴高彩烈”字形错误,应为“兴高采烈”;“棉里藏针”应为“绵里藏针”。

3.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  】

A.“恩施高山雪场是雪友的天堂。”他说,“恩施的冰雪资源得天独厚,我们都格外看好这里的专业氛围。”

B.谷雨时节,雨下得很从容,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豌豆……等纷纷挂果,它们较着劲,热闹得紧。

C.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人,带动一群人;一群好人,温暖一座城。

D.张阿姨干上环卫工作后,慢慢揣摩出个中滋味——看着人们生活在整洁的环境中,仿佛他们的幸福美满都与自己有关。

答案:B

解析:B项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针对诈骗分子作案手法不断    ,公安部不断加强同相关部门的沟通    ,切实落实金融、通信、互联网等部门的    职责,努力从源头上堵塞漏洞。

A.翻新  协调  监督

B.翻新  协作  监管

C.创新  协调  监督

D.创新  协作  监管

答案:B

解析:“翻新”意思是从旧的变化出新的。“创新”意思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多与积极的事物连用。这里形容作案手法填“翻新”比较合适。排除C、D两项。“协调”的意思是配合适当,步调一致。“协作”是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根据文意,第二个横线处填“协作”更合适。排除A项,答案选B。

5.下列选项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面对关键技术难题,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以为然,积极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B.人工智能加速创新,日益融入各领域,给学校教育带来摧枯拉朽的变化。

C.广东预制菜迎来发展机遇,其独特的粤式口味耐人寻味,受到人们追捧。

D.国庆节期间,前来广州市参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青年学生络绎不绝

答案:D

解析:A.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B.摧枯拉朽: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C.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寻味,仔细体会。指意味深长,禁得起仔细思索体会。D.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答案:A

解析:A正确。B句式杂糅,是将“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和“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的情况是可以预期的”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C关联词语的位置错误。关联词语的位置是由主语决定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在主语后面,相反则在主语前面。把“不仅”和“议论”的位置互换。D句子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过程”。据此,答案为A。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①树干都是湿漉漉的    ②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    ③树木姿态各异

④却透不进日光来      ⑤它们排列整肃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①②④

C.③⑤④①②

D.③⑤①④②

答案:D

解析:第一个横线处后面的比喻句,说明说明森林中的树木有各种各样的姿态,故选“③”更合适,排除A、B两项。第四个横线处前面有连词“虽”,所以填“却透不进日光来”更合适,据此排除C项,答案选D。

8.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B.《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C.《西洲曲》是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歌辞融情入景,通过季节的变化深沉地表达了这个女子在同爱人别离后时时刻刻的相思。

D.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答案:D

解析:A项《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B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C项《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五日。

B.“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星宿名,指的是“斗宿”和“牛宿”。

C.“是社稷之臣也”,“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D.“谨庠序之教”,“庠序”指的是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答案:A

解析:“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则指农历每月十六。

10.下列诗句与作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涣)

答案:C

解析:A选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词人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B选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际上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C选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D选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二、文言文阅读:11—20小题,共35分。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然后回答11~13小题。

①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③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1.找出上文中2个含有“之”,且“之”的用法与文中“且在邦域之中矣”中的“之”相同的句子。(2分)

【答案】①是社稷之臣也。②是谁之过与?③吾恐季孙之忧。④而在萧墙之内也。

12.举例说明第②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答案】①演绎论证: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②类比论证: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3.第③段画线的句子有4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用“/”将句子断开。(4分)

【答案】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二)阅读《赵威后问齐使》,然后回答14—17小题。

①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②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14.用原文回答使者不高兴的原因。(2分)

【答案】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使:                (2)岁:

(3)振:                (4)息:

【答案】(1)使:派遣。(2)岁:年成。(3)振:通“赈”,救济。(4)息:繁育。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2)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答案】(1)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2)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

17.历史上赵威后被认为是一位具有“民本”思想的女政治家。结合文意,说说她是如何向“齐使”阐明自己的“民本”思想的。(3分)

【答案】赵威后首先关心的是年成和百姓,而不先问候齐王健康,表现了威后的民本思想;然后,通过描写正反两类四种典型的发问,把民本思想具体化。

(三)阅读唐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然后回答18—20小题。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8.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答案】首联描绘了诗人站在岳阳楼上,远眺岳阳城及其周边景色的壮丽景象。岳阳城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的河流蜿蜒直至广阔的洞庭湖豁然展开,一片壮阔景象。

19.请分析颔联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大雁和山峦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说大雁南飞带走了自己的忧愁,而远处的山峦仿佛张开了口,将美好的月光衔来送给自己。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使得自然景物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色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解脱,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这首诗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4分)

【答案】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拟人化的手法、想象与夸张的运用以及酒醉后的感受等多个方面,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李白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对自然的热爱、对忧愁的释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追求等。




三、现代文阅读:21—29小题,共35分。

(一)阅读《以行动开创未来》,然后回答21—25小题。

①中国科学院著名研究员谭垦曾说:“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为感兴趣的事情做了什么,这才重要。”这启示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②瞬间的感兴趣是找到永恒热爱的基础。如果说永恒的热爱是烟波浩瀚的大海,那瞬间的感兴趣便是指引你前进的灯塔。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瞬间开始,把对地球引力的探索化为永恒的热爱;亚运会最年轻的冠军崔宸曦,第一次见到滑板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滑板运动作为自己一生永恒的热爱。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这诸多感兴趣的瞬间,总有一个会指引我们抵达永恒热爱的彼岸。

③让我们抵达热爱彼岸的,最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谭垦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用行动将其化为自己一生的热爱;樊锦诗把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作为自己一生的挚爱和无悔的追求,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一腔热忱。[甲]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要以行动助力我们所热爱的事业,用行动将瞬间感兴趣的事化为永恒的热爱。

④如果不付诸行动,感兴趣的事情便只会停留在瞬间。[乙]彭端淑《为学》中的那位富僧、心中一直向往南海,可是迟迟没有行动,眼睁睁地看着穷和尚依靠一瓶一钵从南海归来。因为富僧没有行动,所以他的兴趣与理想最终化为泡影。

⑤然而,是不是所有感兴趣的事都得做呢?做感兴趣的事是不是一定坚持不变呢?

⑥刘祥不是喜欢斗蛐蛐斗鸡吗?这样的兴趣最终导致误国亡身。科学家钱伟长年轻时对文科特别感兴趣、然而,他为救民族危亡毅然弃文从理,学习起了制造飞机大炮的知识,最终成为了力学之父。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做感兴趣的事要合情合理,要顺应时代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⑦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我们青年一代,生逢盛世,应该用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为祖国繁荣增光,为民族复兴助力、用行动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21.文章开篇提到的“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为感兴趣的事情做了什么,这才重要。”这句话,对于青年一代有何启示?(3分)

【答案】这句话对于青年一代的启示是,仅仅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实际行动去追求和实现这个兴趣,将其转化为自己持久的热爱和事业。它鼓励青年不要停留在空想或浅尝辄止的阶段,而是要勇于实践,通过不懈努力将兴趣转化为成就。

22.请简要概述文章中提到的几个通过行动将瞬间兴趣转化为永恒热爱的人物及其事迹。(6分)。

【答案】文章中提到的几个通过行动将瞬间兴趣转化为永恒热爱的人物包括:①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瞬间开始,不断探索地球引力,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②崔宸曦:初见滑板便产生浓厚兴趣,将滑板运动作为自己一生的热爱,并成为亚运会最年轻的冠军。③谭垦: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用行动将兴趣化为自己一生的热爱。④樊锦诗:把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作为自己一生的挚爱,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热忱。

23.请简述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首先,提出分论点“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然后,举谭垦一生研究科学,樊锦诗保护敦煌文化的事例,加以具体论证:最后,总结强调要以行动助力我们所热爱的事业,使其化为永恒的热爱。

24.文章中通过富僧与穷和尚的对比,想要传达什么道理?(2分)

【答案】文章中通过富僧与穷和尚的对比,想要传达的道理是:仅仅有兴趣和想法是不够的,必须付诸行动才能实现目标。

25.文章的主旨是什么?(2分)

【答案】本文旨在告诉青年一代,兴趣是行动的前提,行动则是兴趣的桥梁。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二)阅读莫美的小说《路》,然后回答26—29小题。

路如蛛网。

老人端坐蛛网中央。

远远地,一个黑点在网上移动。

渐渐地,近了,近了,老人看清,那是一个魁伟英俊、朝气勃勃的年轻人。年轻人着一身牛仔服,穿一双登山鞋,背一个旅行包,拄一根铁拐杖,正急急地向老人靠近。

年轻人来到老人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老大爷,我要到山那边去,该走哪条路?”

老人缓缓地抬起右手,伸出三个指头,反问道:“左、中、右三条路,你想走哪一条?”

年轻人踌躇了一会,说:“左边。”

“左边的路坎坷不平!”

老人说完,闭上了眼睛。

年轻人二话没说,拄着拐杖,走了。

不知过了多久,年轻人又来到老人面前。

“老大爷,我必须到山那边去,但怎么也走不出那些坎坷,您老人家能告诉我出山的路吗?”

老人又缓缓地抬起右手,伸出三个指头:“左、中、右,你想走哪条路?”

“右边的。”年轻人声音很轻,似乎不好意思。

“右边的路,布满荆棘!”

老人说完,又闭上了眼睛。

年轻人呆呆地望了老人一会,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走了。

不知过了多久,年轻人再次来到老人面前。他放下背包,席地而坐,喘了几口粗气,才说:“老大爷,我一定要到山那边去,但走来走去,老在原地打转,走不出迷惑的荆棘,您老人家能帮帮忙,告诉我出山的路吗?”

老人还是缓缓地抬起右手,伸出三个指头:“左、中、右,你想走哪一条路?”

“我想走一条平坦的路!”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脸上掠过一丝笑容。

“平坦的路是没有的啊!”

老人说完,眼光却似乎充满了鼓励。

年轻人用沉思的目光扫了老人一眼,似乎突然明白了老人的用意,背起背包,拄起拐杖,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走去。

26.老人一开始为什么不告诉年轻人其实三条路都是不平坦的?(3分)

【答案】因为老人想让年轻人去亲身经历所有的路都是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从而不再对平坦之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7.当年轻人选择右边的路时,他的声音很轻,似乎不好意思。请你揣摩一下年轻人此时的心理。(3分)

【答案】因为年轻人没有从坎坷不平的左边那条路走过去,而是退回来想找一条平坦的路,内心自然有一丝羞愧感。

28.年轻人的态度在三次询问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答案】年轻人的态度在三次询问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次他踌躇后选择了左边的路;第二次他声音很轻地选择了右边的路;第三次他毫不犹豫地请求一条平坦的路,但在老人的回答后,他似乎突然明白了老人的用意,态度变得坚定起来,背起背包,拄起拐杖,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走去。

29.小说表达了人生怎样的生存境况,给我们怎样的启示?(6分)

【答案】人时时处在一种艰难、无措、躁动、焦急之中,却又需要坚韧、顽强和一往无前的意志。小说的结尾暗示我们,既然生活中平坦的路是没有的,那我们就不能再抱有幻想,犹豫徘徊,更不能畏惧退缩,只能一往无前,坚定地向前走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


四 、作文:30—31小题,共60分。 

30.微写作(10分)

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区域特色景点如繁星点点,不仅风景独好,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

请你选取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作为介绍对象,为其写出推荐语。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答案】敦煌莫高窟,一个让人心灵震颤的艺术圣地,隐匿于沙漠之中,却璀璨如星辰。步入窟内,一幅幅精美的壁画跃然眼前,色彩斑斓,线条流畅,它们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历史的见证。在这里,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尘埃,每一次凝视都仿佛能听见远古的回响。敦煌莫高窟,邀您共赴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盛宴,感受那份无与伦比的震撼与美丽。

3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用三句话来概括这些文章的写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字数不少于 800字。

【参考立意】

1.做事要有大格局,关注时代,心系家国。

2.青年要有务实实干的精神。

3.青年要在广泛学习借鉴中提升自己。

4.青年既要有大格局,又要接地气。

5.青年既要有实干精神,又要广泛学习借鉴。

6.青年既要有大胸怀,又要脚踏实地,并广泛学习借鉴。

【优秀范文】

激荡青春之河

胸怀天下,才能行稳致远。

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有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今有袁隆平“誓要帮祖国摆脱饥饿”。如此,北宋才在改革中继续发展;这样,中国革命才迎来了新的曙光;如此,中国才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正因为他们胸怀天下,将天下的问题主动扛过来,他们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久闪耀。

这不正是副总编辑王一彪所说的“天安门上看问题”吗?只有做到胸怀天下才是“国之大者”。青年正处在人生朝阳升起的阶段,更应该胸怀天下,这是青春的姿态,更是进步成长的保障。

深入人民实践,理想才有迹可循。

诚然,眼界格局不能小,但如果只有眼界格局,终会落得“好高骛远”“纸上谈兵”,误国害民,一败涂地。难以否认赵括有“上马平天下,下马安黎民的的雄心壮志,但没有实践,甚至也不去深入士兵,终于让他自食其果,兵败身亡。黄文秀看到了党和国家所描绘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蓝图,但她没有停留室内,而是选择扎根在百坭村,行走在田间地头,一步一个脚印带领村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没有大量翻阅古籍的实践,屠呦呦又如何能发现青蒿素及其提炼方法,没有屠呦呦一次次深入疫区试药甚至以身试药的实践,青蒿素又如何能早点上市治病救人呢?没有袁隆平顶着烈日、脚踩泥土的实践,杂交水稻又如何能问世推广,中国又如何端劳自己的饭碗。

副总编辑要求大家去田间地头,要求新闻记者心里装人民,而人民实践就是最大的实践。心有理想的我辈青年,应该思考理想的落地方式即实践,更应该思考实践的本质即心里要有人民,没有人民的实践,胸怀天下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人民的实践,那就是自私自利。

鉴古学今,才能更好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在为理想实践中,如果闭门造车,终将一事无成。虽然“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过于绝对,但不可否认,历史和现实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是谁心念社稷苍生,即使落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也无怨无悔。是谁把百姓装在心间,民间至今流传着他的佳话,那就是韩愈。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现实充满变化,只有一把锤子,如何能应对自如呢?借鉴他人面对实践的态度与思考,自己的路才能走得更顺。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笔端葆有乾坤”,实践的是自己的家国理想,也能将他人所长拿来为自己所用。青年唯有如此,才能将自己活得顶天立地国家才有大希望,民族才有大发展。

这就是我辈青年应有的态度:立有人民的大局观,做融古今的行动派。

黄冈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